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财政局秉持“让绩效有实效”理念,在完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在重点绩效评价领域深耕细作、拓面提质、开拓创新,按照预算绩效“三全”工作思路,构建起具有地方特色的绩效评价体系,分步实施、分类部署,努力实现评价报告问题精准不表面、建议明确可实施、结果客观可应用,真正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定管理办法,压实管理责任。首先是明标准,出台项目支出重点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及结果应用管理办法,明确评价指标、方法、组织与实施、结果应用等各类标准,为报告的规范性、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提供了基础,同时明确了各方预算绩效管理职责,清晰界定责任边界。其次是重激励,将财政评价结果应用情况及各部门重点评价开展情况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内容,健全完善与预算案排和政策调整持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二是拓展管理对象,实现全方位管理。2018年财政首次对7个预算项目开展重点评价试点工作,2020年开展了部门重点评价试点工作,2021年实现了重点评价部门全方位管理,三年来,市中区共开展财政重点评价72项,涉及资金16.13亿元;部门组织重点评价148项,涉及部门78个,涉及资金106.75亿元,要求各部门以5年为计划周期,实现部门评价重点项目全覆盖。管理对象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构建起了市中区全方位绩效评价管理格局。
三是拓展管理范围,实现全覆盖管理。2022年市中区绩效评价范围实现“四本预算”全覆盖,在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评价范围逐步向全覆盖拓展,近两年,共试点评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1个,社会保险基金项目2个,政府和社会资本项目1个,政府采购项目1个,政府债务项目4个,全生命周期评价项目4个。
四是完善管理链条,实施全过程质控。将质控理念深度融入绩效评价全过程,对财政重点评价及部门重点评价明晰职责、分类部署质控工作,打造“项目选择突重点,机构采购严把关,评审过程双质控,评价完成严考核”的财政评价质控管理闭环系统。近三年评价涉及领域涵盖产业政策、城建园林、农林水利、科技创新、教育等领域。评价过程中建立“方案报告双质控+部门评价再评价”的质控工作模式。财政重点评价方面,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项目一套指标”的原则开展方案、报告质控评审,确保评价不跑偏、问效有方向。在部门重点评价方面,组织部门重点评价报告质量考评,考评内容包括评价基础、指标体系编制情况、部门评价报告等内容,确保评价结果能清晰反映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助力各预算单位提升绩效评价报告质量,让重点评价工作实现财政、部门两手抓两手硬。
五是强化结果应用,优化预算配置。通过实施重点评价,近三年,财政重点评价结果30个“优”、40个“良”、1个“中”、1个“差”。评价结果为“优”的项目在下一年度预算中优先安排,评价为“中”的按项目资金的10%压减下年度预算,评价为“差”的项目收回项目资金且下年度预算不再安排,共调整收回预算1439万元。评价发现了6大类,231个问题,提出整改建议226条,同时建立绩效评价问题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整改销账机制。截至目前,整改建议全部得到落实。
(选自:中国财经报,作者:杨舒涵,作者单位:济南市市中区财政局)